您好,欢迎来到非洲机械设备网!
非洲机械设备网

中非合作论坛 25 周年:共绘中非友好合作新图景

2025-10-11 阅读:20
  
核心提示:据尼日利亚国家报消息,21 世纪伊始,2000 年 10 月 10 日至 12 日,经过前期磋商,首届中非合作论坛(FOCAC)部长级会议在北京

据尼日利亚国家报消息,21 世纪伊始,2000 年 10 月 10 日至 12 日,经过前期磋商,首届中非合作论坛(FOCAC)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。来自中国和 44 个非洲国家的近百名部长出席会议,会议最终发表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:“双方高度赞赏数十年来中非关系的稳定发展,对未来合作充满信心,一致认为中非传统友谊源远流长,友好合作具备坚实基础。”

图片

如今 25 年过去,中非合作的发展轨迹,充分印证了首届会议中 “对未来合作充满信心” 的乐观预期,也让 “友好合作具备坚实基础” 的共识愈发牢固 —— 这份基础,正是由中非 “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” 精心浇灌而成。

历史为基:中非友谊早有深厚积淀

事实上,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之前,中非合作就已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。1967 年,中国启动坦赞铁路建设项目:这条连接赞比亚与坦桑尼亚、全长近 2000 公里的铁路,由中国提供无息贷款覆盖建设成本,同时配套建设车站、培训学校等基础设施,并供应机车车辆。根据协议,这笔无息贷款分 30 年偿还。

当时,西方主要国家乃至前苏联都以 “经济不可行为由”,断然拒绝了这一后来被称为 “自由之路” 的项目。而中国不仅接下重任,还于 1974 年如期建成坦赞铁路,为非洲大陆的互联互通埋下关键伏笔。

1971 年,联合国大会上,包括尼日利亚在内的 26 个非洲国家,与其他 76 个国家一道投票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,也为 “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,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” 这一国际共识奠定了基础。

正是这般密切的交流与相互支持,构筑起中非 “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”,也成为中非合作论坛成立的 “坚实基础”。需要明确的是,即便 21 世纪以来,随着中非合作论坛的设立,中非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,但这一关系绝非 “新生事物”,更不是部分评论者口中的 “交易性关系”—— 它根植于传统友谊与团结精神,源于双方共同经历的殖民统治、帝国主义剥削历史,更承载着两国人民对社会进步、经济繁荣的共同向往。

成果亮眼:基础设施与经贸合作双轮驱动

从坦赞铁路开启的基础设施支持,到如今在中非合作论坛与 “一带一路” 国际合作框架下的深化拓展,中国已助力非洲修建和翻新铁路超 1 万公里、公路约 10 万公里、桥梁超 1000 座、港口近 100 个。

其中,不乏标志性跨国项目:埃塞俄比亚 - 吉布提跨国电气化铁路全长超 750 公里,大幅缩短了埃塞俄比亚工业核心区与吉布提港口的通行时间和成本;肯尼亚蒙巴萨 - 内罗毕标轨铁路成为区域交通骨干;尼日利亚拉各斯莱基深水港预计将带来约 3600 亿美元的经济收益,还能创造 17 万个就业岗位。

这些项目,正回应着非洲大陆的长久期盼。早在 1980 年,已解散的非洲统一组织(OAU)在拉各斯召开特别会议时,就将 “解决泛非统一进程中的基础设施短缺问题” 列为重要议题,《拉各斯行动计划》中 “实现大陆互联互通、推动工业化” 的愿景,曾因世界银行的反对和政治意愿不足而受阻。如今,借助中非合作论坛,这一蓝图重新落地,“后殖民时代的非洲,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通过互联互通与贸易实现内部联动”。

经贸合作则成为中非 engagement 的 “旗舰领域”。中国已连续 16 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,2024 年双边贸易额达 2957.4 亿美元,同比增长 6.1%。自 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,中非贸易额年均增长 14.2%,从最初的 139.4 亿美元,攀升至如今的历史新高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贸易结构的优化:过去 “非洲出口能源矿产、中国出口制成品” 的模式,正逐步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。2024 年,非洲对中国出口的加工农产品大幅增加,彰显其农产品加工与制造业实力;中国对非出口的光伏组件、工业机器人、智能手机等产品,也为非洲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。

与此同时,中国对非投资持续加码:在制造业、农产品加工、能源、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累计投资达 421.2 亿美元,近 3300 家中国企业在非洲 51 个国家开展业务。为帮助非洲产品更好进入中国市场,中国专门设立中非经贸博览会 ——2025 年第四届博览会签约 176 个项目,总金额达 113.9 亿美元,较 2023 年增长 45.8%。

2024 年中非合作论坛元首峰会期间,习近平主席提出 “十大合作行动计划”。2025 年 6 月,为落实该计划,中国宣布:对与中国建交的 53 个非洲国家,给予其出口产品 100% 税目零关税待遇,进一步为非洲产品打开中国市场大门。

未来可期: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

25 年来,中非合作论坛推动双边合作进入 “快速、全面、稳定发展” 的新阶段 —— 不仅建立了多元合作机制与贸易便利化举措,更为中非关系提供了长期制度保障。

中非合作向来以 “成果实在、可落地” 著称,与此同时,双方还通过经验互鉴、治理交流培育共同价值。如今,借助中非合作论坛,政党磋商与文明对话不断深化,地理距离带来的隔阂正逐步消弭。

尽管已取得诸多里程碑式成就,但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 “中非之旅” 仍在继续。在 2024 年北京峰会上,习近平主席提出 “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” 的重要倡议。

回溯 60 多年前,中国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时,在加纳提出了中国对非援助八项原则,其中第四条明确:“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,目的不是使受援国依赖中国,而是帮助其逐步走上自力更生、独立发展经济的道路。”60 余载过去,这一理念依然掷地有声。

对非洲而言,历史性机遇已然到来 —— 以开放的姿态回应中国的 “兄弟之谊”,借助中非合作论坛这一共同规划,让中国机遇切实转化为非洲复兴的动力,正是当下的重要使命。
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
免责声明:
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;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